你从未见过的至美琴书 请查收!

搜狐焦点昆明站 2022-05-06 17:16:59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华夏金地·世博一号树影艺术中心将呈现《先生回来》——昆明致敬特别展

5月4日,一曲《送别》在昆明人的朋友圈不胫而走,这段来自100年前的旋律经过重新谱曲后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甚至还登上了央视的新闻,成了五四这一天至美的昆明风景。

▲央视新闻报道

美,是足以跨越地域的星火

▲100年前李叔同的原曲谱

谈起《送别》,尽管今天依旧耳熟能详,但它已经是将近100年前的歌曲了,是李叔同经典的学堂乐歌之一, 而《送别》的原曲,则来自于更久远的170年前,英国作曲家奥德威的作品,流传百年,朴树至今在唱起《送别》时依旧泪流满面,说如果这首词是自己写的,他愿意“当场死去”。

原来美,真的足以跨越时间和地域。

为先生之城,创造少有的先生之美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发生,华北局势日益紧张,北京、天津相继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被占领,南开大学遭到日机轰炸,大部校舍被焚毁,这三所大学决定分三路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1938年5月4日,战火中颠沛流离的学子们于昆明正式复课,自此,昆明成为先生之城。

▲西南联大旧照

联大的先生们,用语言与思想,成为一个时代的领头羊,造就了少有的先生之美,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躲避着敌军的炮弹,将山野、田间、湖畔通通变成课堂,在烽火连天之时,也不忘昆明柔软绵长的雨背后细腻的美。

84年前的五四,西南联大开启了传奇的8年,84后的今天,华夏金地·世博一号用一首重新谱曲的《送别》,向那段岁月致意。

▲MV先导片,重走先生足迹

当这首传递了170年的乐章,落到昆明城市的上空,重新谱曲,属于昆明的那一段乐章,新的音符与城市的历史相融,当一曲至美的、只属于昆明的旋律响起,谁的思绪又能不飘回昆明那个灿若星河的时代里?

▲送给昆明的一封琴书

那是从前慢的昆明,那是先生的昆明,那是西南联大昆明,那是动人的昆明。

为先生之美,找寻当代表达

在西南联大的那8年里,昆明的美不在于有多么宏伟的建筑与多么高耸入云的楼,而在于每一位联大先生。

这些先生们的身上,贯通着中国与西方学识的精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无缝对接,而在国难当头之下,“这一些人,一个个都抱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忠于其职,贡献其心血,以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和尊严,在必要时,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

▲西南联大旧照

但如果美只停留在回忆里,又如何焕发新的生命力呢?为先生之美找到当代表达也许才是破题的方法。

先生,不唯指教人知识让人考试不挂科的人,更指言传身教以处世立身之道的人。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年代,先生们不求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老母鸡一样,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提供学问坐标系和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赢得时间,空间和方向感。

▲联大先生群相

在西南联大的岁月里,先生们没有教室,山野、茶馆、湖畔就成为他们的教室;他们在蚊虫的叮咬里,也能打趣“和平共处”;他们跑警报也不忘跨过一整座昆明城去听课;他们在下雨的铁皮教室里,就干脆歇课听雨…..他们鲜活又真挚的将苦难化作美的感悟——这种心胸与格局,方可谓先生。

▲西南联大旧照

少年强则国强,每个时代,都有一群年轻人以自己的方式燃动着自己的时代。100年前,年轻人们办杂志,学思想,为中华振兴发出自己的呼喊;84年前的5月4日,西南联大,在炮火声中,敲响了排名前列堂课的上课铃;84年后的今天,华夏金地·世博一号以《送别》为先生之美找到当代表达。

美的基因,就这么一代代传承着,未曾断绝。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为了更好的让昆明这座先生之城体会到先生之美,华夏金地·世博一号树影艺术中心接下来还将呈现《先生回来》——昆明致敬特别展,以现代艺术的手法重构整个展览,将鲁迅、陈寅恪、胡适、蔡元培、梅贻琦等20位先生的手迹、信件,以及数百余册民国老课本,沉浸式的还原先生之美。

从一首重新为昆明谱曲的歌,到一场少有的《先生回来》大展,先生之美的当代表达,会刷新你对先生二字的认知。何谓先生?何谓先生之美?看完这场特别的展,也许你就明白了。

《先生回来》昆明致敬特别展

展览时间:5月8日-8月8日

电话:0871-67188888

地址:沣源路延长线树影艺术中心

【开展沙龙】

《排名前列堂课》——从老课本看见先生美学

【特邀嘉宾】

《先生回来》策展人:邓康延

著名诗人:于坚

纪录片《西南联大》导演:徐蓓

【沙龙时间】

5月8日

华夏金地世博一号】开发商供稿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