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昆明 看见先生之美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你眼中的先生,是什么意思?一个区分性别,与女士对应的称谓?还是老师的“古典”叫法?
“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得称“先生”。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先生,是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一种美。
先生之美,美在学识、美在思想、美在立身、美在处世。这种美,于今日的我们而言,似是一面镜子,看见先生之美,方知人生之向。
● 先生之美,美在治学之道,美在处世之为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蔡元培治校时期的北大与西南联大并称“中国较好的两所大学”,究其光辉璀璨的背后原因,亦可归于【先生】二字。
治学之美:蔡元培与兼容并包的北大
蔡元培接任的北大校长,在彼时并算不得一份美差——由清朝政府创立的京师大学堂,本质上是一所培养官员的学堂,学校的主体部分叫“仕学院”,顾名思义,“仕学院”的学生,须是进士、举人出身的七品以上京官,学生也多半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为了“学而优则仕”。
蔡先生在自述中写京师大学堂的官僚习气,“所有学生都被称为老爷,而监督及教员都被称作中堂或大人”。所以1916年底摆在蔡元培面前的北大,根本称不上是治学的场所,充其量是文官们的联谊所。
尽管各位先生之间彼此观点相左,但并列讲坛,北大亦从衙门式的旧学堂成了一国之学术中心,盛况空前。
处世之美:蒋梦麟用放弃成就的西南联大
历史的波澜总是无法预测,此去经年,蔡元培辞任了北大校长一职,蒋梦麟接任,但时局忽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西迁昆明,合并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新组建的大学,得先选个校长。当时的清华和南开,实力不如北大,呼声较高的校长人选自然是蒋梦麟。出乎意料,这位接手北大时治校手腕强硬的校长放弃了,把位子让给了清华的梅贻琦。
他笑对梅贻琦说:我的「表」你「戴」着,你代表我去管理这个学校,我对你很放心,说完后就练书法、写自传、吟风弄月去了,再不理校务。
在北大的最后一段时日,蒋梦麟跟同仁讲过一个比喻:他、张伯苓、梅贻琦是三大名校的校长,好比三个人穿一条裤子,如果三个人抢一条裤子,裤子只有两条腿,那么肯定是来回拉扯,什么都干不了,所以只能让一个人穿裤子,我们俩可以不穿裤子。
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是1937年9月,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在西安组建成立的西北联大,不到一年就分崩离析,西南联大要顺利建校,不因利益之争重蹈前车之鉴,需要有人做出牺牲。
由此可见,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可以造就博大精深的学问;而蒋梦麟继承的「兼容并包」,有牺牲自我的胆魄,亦至为不易。
近一步,是为先生;退一步,亦为先生,世俗的胜利与共鸣,终究不是衡量先生的那把尺。先生之美,正美在这种为大义进退有度的步履之间。
● 先生之美,是不为见地所累的生命共情
与蒋梦麟的洒脱不同,此时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的史学泰斗陈寅恪尤为心事沉重。父亲陈三立因日军打入北平,义愤绝食,溘然长逝,他正忙着给父亲办理丧事。而自己的右眼视网膜脱落,急需在医院手术治疗。
第二日,陈家一家上路去往昆明西南联大,陈寅恪失去了与父亲陈三立最后的告别,也失去了自己的右眼,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下,他依旧随校抵达了昆明。
彼时傅斯年住在陈寅恪楼下,为了逃避日军轰炸,傅斯年命人在楼前挖了一个大土坑,上盖木板以作防空之用。住在三楼的陈寅恪为此专门作过一副带有讥讽意味的对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陈寅恪本人有睡早觉和午觉的习惯,傅斯年怕陈寅恪听不到警报,或听到警报因视力不济遭受伤害,每当警报响起,世人大喊小叫地向楼下冲去,傅斯年却总向楼上急奔,待跑到三楼把陈寅恪扶持下来,送进自己挖的防空洞。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傅斯年,竟对陈寅恪如此敬服庇护,一时在昆明学界传为美谈。
● 先生之美,是无问西东深入大地的气节
张曼菱在《西南联大行思录》回忆过这一场景:忽然间,安静的小城里来了一大群人。他们都是从遥远的京城里来的有大学问的人。省主席龙云对他们恭恭敬敬,请客吃饭,礼若上宾。政府到处张罗房子,让他们住下,教书讲课。
联大专门为昆明市民举办演讲——闻一多论诗、刘文典讲《红楼梦》、吴晗讲形势……讲到山河之痛,国破家亡,台上痛哭失声,台下群情激奋,昆明市民与北来的师生们,同仇敌忾,意气相逢。甚至在周末下午,有的老板叫伙计上门板、关铺面。主人和雇员都要赶往省师礼堂去听西南联大的先生们演讲。
淳朴的心田向着精神的导师敞开,城里城外,寻求真理成了呼吸般的事情,而自由就是思考的自由,自此,昆明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先生之城。
这座城市在那个时候焕发出了独有的美学生命力,美在自由,美在尊重,美在敬佩,美在同仇敌忾的气节。
先生们的思想、风度似乎总有这样的生命力,行至一片土地浸润一片土地,直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百年不息。
● 先生回来,是先生之美的当代表达
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我们追忆西南联大,追忆先生,追忆的并非那个战乱的时代,而是追忆那个时代之下灿若星河的先生思想以及他们在苦难之中表现出的先生风骨。
怀念先生,怀念的,是先生之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时代前行,先生远走,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也许许多困惑的答案,会在重新看见先生之后,通通明了。
教育的较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洞彻人心者,人心生光明。而这一次,先生的课堂,不在教室,在艺术馆,在整座城市。
绕过山重水复和年代的山重水复,先生回来,回到昆明——华夏金地·世博一号特别策划的年度大展《先生回来》昆明特别致敬展,将于5月8日在树影艺术中心启幕。
此次展览还将以全新的现代艺术手法重新演绎先生之美,在保留先生手迹展出的同时较大程度的还原先生之美,以光、影、声、像的综合艺术手法,真正打造一个具有先生之风的展览,为先生之美,寻得根植于当代的方法与答案。
时代在变,先生亘古。我们5月8日见。
【华夏金地·世博一号】开发商供稿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