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湖”相遇得见星空 窥探龙湖的十年“野心”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1986年5月,王小立和同事们一起坐着单位的通勤车,花了大概两个小时,来到刚刚对公众开放的禄充风景区“度假”。那时候,传统的“度假”项目是和朋友们爬上笔架山的山顶,欣赏碧波万顷的湖水,然后一起饱餐一顿。
1999年8月,刘珮珮8岁,趁着暑假,一家人去抚仙湖游玩。刘珮珮排名前列次下水嬉戏,排名前列次坐了游船,排名前列次吃了铜锅洋芋饭。
2011年7月,张晴大三,正值抚仙湖环湖马拉松举办,她与朋友们报名参加,她们在干净的白沙滩上疯狂拍照,还和一群陌生人走了这辈子走过的最长一段路。
2013年,李健重新改编了那首和《贝加尔湖》一样空灵忧郁的《抚仙湖》,有人被打动,有人慕名而来,口耳相传,这个只属于云南人的“秘密宝地”被全国人民所知晓。
2017年12月,被昆明人宠幸17年之久的阳光海岸谢幕了。这里曾是提到抚仙湖就一定会想到的地方,一度也被认为是抚仙湖的代名词。
阳光海岸的谢幕,只是抚仙湖水质保护与旅游开发下的一朵小小浪潮,新的抚仙湖正在被重塑。
王小利、刘珮珮、张晴、李健,或是其中任何一个人,都是这个少有的时代见证人,至少,他们见证了有关抚仙湖的变化。
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抚仙湖这颗琉璃万顷的高原明珠,被小心翼翼的觊觎着。
近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借抚仙湖这 “上天馈赠”的资源而开发的旅游产品,层出不绝。
过去30年间,抚仙湖的“玩场”如同大多数中国式景点一样,划船吃鱼、拍照打卡。
也应该有一种全新“玩场”出现,供游客体验。
抚仙湖南岸的龙湖·抚仙湖星空小镇,似乎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度假模式——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春天,在万物复苏的田地耕种;
夏天,把挂满枝头的果实采摘;
秋天,去收获金光灿灿的水稻;
冬天,享受捕捞鱼跃水面的快意。
越来越多的度假产品追求更高端、更国际化时,星空小镇反其道,怎么“野”,怎么来。
和当地人一起体会“四季交迭”,感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小确幸;那些城市里越来越难觅的“乡野气息”,成了最打动人心的产品。
浴火成诗 龙湖十年磨一“镇”
有人说这样的“野趣”是另辟蹊径的成果,但一定不是所有人都能模仿的来的。
龙湖用了十年时间,推翻、调研、重塑,在距离湖岸线110米外,也是整个区域最优越的位置,把较好的临湖风景,开放给所有游客和业主共享,5分钟步行即到,让龙湖·抚仙湖星空小镇的每一位游客、业主、原住民都能享受最壮丽的湖景。
抚仙湖不再只属于某一个人。
龙湖·抚仙湖星空小镇的每一栋建筑与每一颗树木间,都透露着敬畏与尊重。
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且不突兀。
龙湖认为,好的度假产品不单是倚湖看海,让每一个选择度假产品的业主,能够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场景,不冷漠,有人味,才是最重要的。
依托于抚仙湖独有的生态资源,让原住民参与到小镇的建设中,将原有的风土民情延续下来,四季耕作,就地取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较大限度的开发抚仙湖的可能性。
“抚仙湖四季风物节”让星空小镇有了专属的社群活动,一年四季,遵循自然的规律,召集业主及喜爱这幅山水的人们一共参与;“崖顶公园”成为抚仙湖网红悬崖打卡石;“星空观测站”让星星爱好者有了进一步探索宇宙奥秘的机会……
路遇坎坷,终遇星空。
龙湖在抚仙湖精雕细琢的这十年,尽较大诚意,打造出龙湖26年来较具“匠心”的产品。逾740天的全球调研,超过1195天的产品研发,龙湖带来了一个立足于抚仙湖的自然、生态而生长出来的星空小镇。
愿诗与远方共有,愿手可摘星辰,愿有一叶孤舟共湖天一色。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诗意”与“野趣”的全季度假理想国。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