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之声|《行走的力量》声音纪录片上线 听见最不一样的滇池

搜狐焦点昆明站 2020-10-06 16:27:39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用脚去走,用耳朵去听,也许比用眼睛去看更真实。

在「我们把滇池叫做海」昆明城市双年展开幕之前,9月24日-26日,金地·云海一号联合艾维美术馆策展团队,邀请了5位艺术家共同以行走和声音录制的方式,超脱视觉和图像的桎梏,以更多维的方式“看见”滇池。

在3天2夜的行走里, 5位艺术家走过了十几个滇池沿线的著名地标,收录了数百条声音小样,从市井之声,到自然之声,从海的澎湃,到人的温暖,每一种声音背后,都是我们看待滇池的一种方式。

▲《行走的力量》声音纪录片

01.图像大爆炸时代的恐慌

问及此次声音漫步艺术计划的发起者,策展人罗菲,他对当下这个图像大爆炸的时代是恐慌的。

当我们的眼睛被过度利用,每天接受无数的碎片化的信息时,整个人是很容易被所谓的“知识获得感”所冲昏头脑的,短视频时代的来势汹汹更是将“博眼球”推上了排名前列把交椅,无数经过设计的内容通过视觉充斥满日常生活的每一刻。

▲罗菲在行走

而这并不能推责于个人,视觉具有优先地位有着合理的生理学构造解释——视觉到大脑的神经通路长约5厘米,听觉神经在9厘米左右。视觉神经通路短,是五官感知中最为直接迅速的,可以帮助人们立刻判断情况,做出决定。

但随着中国城市建筑标准化的不断推进,千城一面的现象越发严重,用眼睛看到的城市,总是相似的:堵在高架上动弹不得的车,高楼群立的水泥森林……几乎成了中国每个现代城市的标配。

看到这些,罗菲想要慢下来,去寻找一种能够更真实的抵达城市内核的观察方式——声音,这是一种更私人化、更不容易被常人察觉的方式。

看见的城市千篇一律,只有听见的,才是我们的生活。

▲细节的真实是声音采集的前提

在此次滇池行走中,给他感触较大的,是滇池的海浪声,重新回到这个他十多年前常待的地方,他依旧觉得一切没有变,该有的自然和纯洁依旧以某种永恒的方式留在这片海底。

不同于他的故乡重庆嘉陵江上呼啸而过的、工业化、城市化邮轮声;滇池,依旧独立于昆明高速的城市化之外,保留着某种可以直抵心灵的纯粹性。

此次滇池声音漫步还邀请到了云南著名的音乐人——寒鹰老师。

▲行走途中寒鹰老师的即兴演奏

作为世界音乐人,自然是寒鹰老师较大的灵感缪斯,他的音乐,是云南的雨林。茶山、云雾、落雨、阳光抚摸每一片树叶的声音,你甚至听到植物生长的声音。细腻,灵动,抚慰人心,你只需要,闭上眼睛聆听。

不止寒鹰老师,作为国际工坊主理人、俄罗斯籍策展人Anna女士,也将滇池视为艺术灵感的宝库。

每一次,她都习惯将新到昆明的艺术家们带到滇池边,这里连接红尘、又自绝于红尘的宁静,是能给人某种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启发的。深不见底的蓝色能让人安静下来,也能让人找回自己。

▲Anna女士在行走

在声音采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声音的真实性,使录下来的声音尽量"原汁原味",艺术家们常深夜或清晨出发,只为收集到剔除"城市噪音"后最真实的昆明声音。

行走时,艺术家们也常被那些偶遇的市井的生活所吸引,小孩喂鱼,老人下棋,抛却视觉逻辑下的聆听愈发接近真实生活。在声音的场域,具有聆听的耐心往往比具有冲击力更为重要。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每个真实的生活,都比那些虚假的、以艺术为号召的职业跟艺术更为接近。”而此次艺术计划的目的,就是走入那些真实的生活中去,用声音去纪录眼睛看不见的滇池。

如果刻意寻找,那就和谎言别无二致。

02.一声一城

如果聆听方式得当,不难发现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独特音轨。就是在全球化和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从声音的角度去观察城市,也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与西方相比,中国是个“大声之国”——人们毫不介意在公共场合肆意发出巨大声响。这固然是人们素质的体现,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中国人不存在“私人空间”的概念,“公”与“私”之间的界限模糊。

▲艺术家们在行走

一方面它嘈杂不堪,另一方面那些声音细节也充满了活力。对比起来,你会觉得有的欧洲城市死气沉沉,甚至有点寂寞。

尽管我们常说昆明正处于一个城市性格发育的模糊时期,但当我们认真的去聆听这座城市的时候,还是会发现些许昆明独有的城市性格的端倪。

▲烟波浩渺的滇池是昆明的底色

滇池的海浪声、滇池上空鹰隼与海鸥翱翔的声音、小孩喂海鸥时欢快的声音,海埂公园里老人下棋你来我往的声音,庾园的古门推开的声音……这是滇池赋予的,别的城市无法听见的灵性之声。

这座城市的一切声响,似乎都在滇池海浪声的背景音上,散发出了另一种光彩。

03.  换种方式,“看见”滇池

本次双年展的策展人刘菁女士认为:自然属性之外,人类思想意识的提升以及社会环境的发展给予了声音更多的人文性质,使声音游离于自然与社会之间归属难定。作为本次城市双年展的重要一个单元,《滇池漫步》也希望更加深入的探寻人类对于声音本体的认知。

▲刘菁女士在行走

从图像到装置再到声音,此次双年展较大的意义在于,用不一样、少有的方式,去重新解构滇池,解读昆明这座城市与滇池的关系:她如何用温柔打磨出这座城市,如何用包容塑造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的人。

▲燃烧的钢琴/装置艺术

从滇池的摄影作品,到燃烧的钢琴,我们用一些表面看似冲突的元素,从滇池走到每个人心底的那片海。

艺术家郭鹏还记得自己排名前列次见到的滇池,那时候是滇池水质最差的时代,绿油油的水打过来都是腥气。

▲郭鹏老师在采集声音

但当他重新回到滇池边,重看这一切,变好的滇池在重新给他以新的灵感和抚慰。

是的,滇池在变,我们在变,泊而不停的人生里,我们都在向着自己的海,走去。

这也是促成此次「我们把滇池叫做海」昆明城市双年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构成艺术的必备元素是什么?天赋?创造力?美学认知?是,或许它们缺一不可,但最重要的,其实是那一点对滇池浇不灭,折不损的热情。

▲一夜之间在海上建一个美术馆

「我们把滇池叫做海」昆明城市双年展

持续进行中,微信小程序大麦网搜索「我们把滇池叫做海」进入购票通道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