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 你缺了点“土味”!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谈起喜马拉雅山,想必很多人都会感叹它的寒冷峻峭,它的高冷冰川,以至于能登上去的人极少。
纪录片《地球脉动》也曾这样评价,那些试图攀上珠穆朗玛峰的人,有十分之一命丧山中,成功登顶的人,也只能在较高峰停留片刻。
或许山峰天然给人一种高冷的距离感,但山脚下的湖水却与人自然亲切。坐落在喜马拉雅山东侧远一些的抚仙湖,是抚慰心灵的人间净土,是岁月静好的烟火画卷,是让人甘之如饴的高原深水。
之所以名为“抚仙”,相传是天上肖、石二仙陶醉于这湖光山色,不愿离去,化身石人守护于此,抚摸到了仙人心灵的最柔软之处。神秘,让人向往。
若不曾约见过抚仙湖,是不会发现原来湖底藏着一个迷城,不会知道身处高原的湖水是暖的,不会明白它的“琉璃万顷”,无法触摸到它的灵魂。
因山而起,因山而美
大约几百万年,横跨了十分之一地表面积的喜马拉雅山,以其不朽的力量造就了滇藏地区的一大片高原、湖泊和冰川河谷。
在其偏北方向,是青藏高原的湖盆地带,土沃草茂,人牛羊马一路高歌,逐水而居。往南一点,便是奔腾不息的江河,携沙入洋,孕育人文。
向东一些的地方,是因高原抬起引起断层,随着岩石和贮水的溶蚀,慢慢陷落而形成的淡水湖泊,是河流之母。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永远无法完全理解。
抚仙湖便是其中的代表佳作。
抚仙湖三面环山,湖水源头都在沿湖的一带山脉,北接梁王河、东大河、西大河,南受星云湖和热水潭注入,西有西龙潭,多属泉水,且河流即使在洪水季节带有泥沙,但雨后便停,湖深沉底,风浪再大,也只是拂面而过。
如此,明代《徐霞客游记》中便有“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的考究。
抚仙湖因湖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被古人称为"琉璃万顷"。
选上一个好晴天,约上知己好友到湖中泛舟,温暖的阳光洒落在平静的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莲也在摇曳身姿,仿佛在歌舞助兴。一直待到夕阳落在半山腰,此时山影娴静,水鸟泛舟形影相随,蓝得沁人心脾。
抚仙湖是秀丽典雅的美人,一颦一笑都在记录着月日星云的变化,不忍心打搅它,只是静坐在湖边,感受它的水天一色,放松自己的神经,与它共享闲暇的下午,怡然自得。
在抚仙湖的日子,像是宁静致远地过着淡泊的桃源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邀请彩云飞鸟做客,与鱼草嬉戏,与山为邻,这里没有繁忙的工作,没有压力的紧绷,享受它的美便是对大自然较好的尊重。
它就像是一座秘密后花园,日常的苦闷,旅行的愉快,都可以埋藏在这里,化作春泥,给抚仙湖增添一抹色彩。
抚仙湖水在荡漾,无人见之会惆怅。
美是“藏”不住的,应该留下来
对于大自然的美,前人早已想方设法“藏”在自家院中,窥见中国历史的园林艺术便可略知一二。
无论是皇家庭院的避暑山庄,还是江南水乡的清雅小庭,都希望把自然美的气息收揽院中,闲暇时或疲惫时,能坐看云起。
院中园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与人的饮食起居作伴,都试图给自然增添烟火味,增加一丝趣味。
如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在《中国园林》序言中谈到,他认为中国园林有着“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和“有诗情画意和书卷气”的特点。
但大自然的美是“藏”不住的,它值得也应该与他人一起分享,应该留下来。
若是有这样一个小镇,城中盖一个庭院,或畔湖而建,或临山而起,想来都少不了建筑的雕刻,饮食的滋养,习俗的维系,也会颇有园林艺术的韵味。依偎在抚仙湖旁的广龙小镇便是如此。
广龙小镇有望成为云南又一个旅游胜地。
元人李京在观察滇人的市井生活时,曾在《云南志略》写道:“市井谓之街子,午前聚集,抵暮而罢,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
在云南,“街子”便是赶集的意思,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一民俗至今还活跃在现代人的生活中。
街子的潮起潮落,穿梭其中的人来人往,贯穿其中的吆喝声、飘香味,都刻进了小镇的一砖一瓦中。
或用从抚仙湖里捕捞几条铜锅鱼和抗浪鱼,配上抚仙湖人自制的佐料,再装上其特有的器具,色香味俱全,是街子的待客之礼,也是其送给客人的烟火气之美。
或停留片刻,欣赏彝族撒尼人的刺绣之美,一根寻常针,系着五彩斑斓的毛线、丝线,无需描样画线,湖中的山川日月等生活图景都随着手中的针,凭着挑花、锁花等别具一格的绣法,刻画在布绸上,记载着文化符号。
或常住于此,学习苗族代代相传的蜡染(也称“务图”),备上上好的熔蜡,耐心慢磨蜡刀,裁上一块布,灵感到来时便挥刀蘸蜡,花纹一气呵成,但还不能懈怠。
蜡染与绞缬、夹缬并列为中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
取一把蓝靛染料,与湖水相融,才能“既染去蜡”,或蓝布花白,或白底蓝花,且蜡防染,在浸染中龟裂,独特的“冰纹”尤具魅力。
用于制作服装饰品和各种生活用品,如包袱布、提包、背带等,朴实、悦目,承载着民族的艺术特色。
抚仙湖的美是藏不住的,味蕾、衣着、举止都有着它的身影,扎根在小镇上、街子里,经历千年洗礼依然让人魂牵梦萦。
有人在的地方,美是不会被遗忘的
一代代人,用他们的巧手捕捉着那一方水土的灵魂,建木成屋,采花成园,也不愿辜负大自然的馈赠,绚丽的服饰、动人的民谣、不朽的手艺是他们传承的精神财富,永存的一份回忆录。
如今交通便捷,有点钱也有点闲的现代人开始关注生活品质,找寻那份精神记忆也就事半功倍,旅行成了他们的必需品。
据统计,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0多元,55.4亿人国内旅游,同比增长10.8%,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既有寒冷高山,又有热带观景,彩云之南成了现代人出游的好去处,身处滇中的抚仙湖如迟暮美人戴着水下古城遗迹的神秘面纱缓缓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它是全国水质较好的天然淡水湖泊之一。
与抚仙湖一同走来的还有那座风情万种的广龙小镇,它畔湖而起,也因敬畏湖天一色,保存着抚仙湖最原始的音容笑貌,缩影着滇中民俗文化,展现着独有的高原深湖魅力。
一场“街子天”,一场回溯滇濮民族传统文化的国潮,广龙小镇在今年国庆向世人娓娓道来抚仙湖原汁原昧的美色佳景和文化习俗。
小镇广场上,可跟随彝族撒尼人灵巧的绣手,穿越时空的界限,欣赏传统刺绣之美,也可领会傣族人行云流水般取土塑型的传统制陶技艺,也可学习苗族特有的蜡染、扎染艺术。
溯古的同时,也可体验一把自由创作的放飞自我,如现场制作DIY创意手工作品,将抚仙湖的景、滇中的气息装进口袋里带走,走在潮流最前端。
画师笔下,时光流转。
小镇也将新型科技融入“街子天”中,随着音符的节奏,游客可以跳动抖音地板钢琴,找寻滇中流传的民谣,体会古人留下诗词歌赋时的心情,又或者搭乘一回站立式VR飞行模拟器,感受滇濮民族别样风情。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千年不衰,代代相传便是其中的奥秘,是涵养人的气质的活水源头,是塑造民族个性的艺术灵感。既然传下来,也要承接时代的烙印,赋予其新的活力,美才不会被遗忘。
《2018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55.4亿人》.艾媒网
转自新周刊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