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一天能卖好几套?面临拆迁的昆明城中村里 有人正在扎堆摆摊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4月12日,毗邻南亚风情第壹城商圈的西山区杨家地村。
杨家地待拆居民房 摄影|李浩
这里已经开始拆迁,居住区基本搬空,往日的喧闹不再,剩下的是一栋栋被标记上“拆”和“验”的民房、一块块底层商铺门头挂着的招牌,以及用于围挡的蓝色铁皮。
楼顶上,三角梅开得正好;空地上,拆迁用的大型机械发出阵阵声响……
直到搬空,城中村楼与楼之间的样子才更加清晰。
航拍杨家地村(李浩摄于4月12日)
它们相互紧挨着,从下往上看,标志性的“一线天”场景不禁让人感慨——未来,这些场景将会被几十米宽楼间距的现代化居住区代替。
拥挤的城中村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即将退出时代舞台。
杨家地拆迁现场已竖起蓝色围挡 摄影|陈少有
01
聚集6万人口,容纳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不少商铺已关门 摄影|陈少有
相比杨家地村中,连接南亚和金广路的杨家路两侧,还有部分商家和居民尚未迁离。
路边的商铺有的还开着,即使是关了的铺面,门口也会有摊主摆摊清货,打出“拆迁在即,最后一天,清仓处理”之类的招牌。
上午,杨家路上来往的人相对少一些,摆摊的人也少,不像往常那样热闹。
街上走着的人懒懒散散,旧货市场的老板坐在电动车上手托着腮帮,不知道心思飘到何处去了。
摊主摆摊清货 摄影|陈少有
但是,到了下午5点左右,路面就开始拥挤起来,和村内的安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小吃摊、蔬菜水果摊都摆了出来。
下班经过的人骑着车,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人群中。很多人习惯性的在某个小摊面前停下来,和老板讨价还价,买点蔬菜或水果放到车上,然后一溜烟地消失在人海中。
杨家地的路边菜市场 摄影|姜洁
到了更晚一点,这里就变成夜市。有慕名而来的人,也有住在附近解决晚饭或聚会的人,整条街热闹且充满烟火气,从不同的小摊飘出来的食物香味也很“热闹”,这是杨家路的日常,但随着拆迁进程的加快,不久后,这样的日常将不复存在。
即将消失的杨家地夜市 摄影|李浩
杨家地,是一个聚集了6万人口的大型城中村,毗邻昆明大型商圈——南亚风情第壹城。
两地之间隔一条小河,拥有迥异的 风光,宛如两个世界。站在河边左右打量,南亚商圈的摩天高楼,宽敞道路和时尚风情街显出大气与繁华;而另一边的杨家地多为拥挤的民房,楼层不高,街道狭窄且杂乱。
如果以空中视角往下看,杨家地几乎已经被周边的新小区和商圈所包围,显得突兀。
航拍杨家地全貌(李浩摄于4月12日)
其实,这正是昆明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成为承载了大量外来人口的“孤岛”,既是外地人进入城市适应和过渡的地方,又是一些人扎根城市甚至发家致富的起点。这里容纳了百态人生,也容纳着无数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02
杨家地 “原住民”们难以割舍的家
对于杨女士来说,杨家地是她生活了40多年的家。刚见到杨女士时,她正在和家人打电话商量搬家的细节。她家的房子就位于杨家路旁,所以搬得晚一些。杨女士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但她是结婚后才成为杨家地人的。从那时起,她亲眼见证了这个地区的变化。
部分居民楼已被拆除 摄影|李浩
“我们这代人,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顾不过来,所以生活只能靠自己。刚嫁过来的时候,周边都是又宽又广的田地,主要靠种地养家。”杨女士环顾了周边一圈,继续回忆以前的日子。 “我们家最早在这边住的,是自己砌起来的土坯房,而且还不是一次性盖好,而是盖一阵以后停工一阵,等挣到足够的钱了再继续盖。一栋土坯房,盖了两年多。后来,经济发展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到了大概2000年前后,我们家盖起了现在的房子。”杨女士家的新房子用于出租,租金是她家的重要生活来源。
居民楼里拆下的防盗门集中摆放 摄影|陈少有在杨家地,像杨女士家这样的“原住民”还有很多。他们长期住在这里,眼看着一群群来昆明谋生的年轻人、外地人搬进来,又搬出去。迎来送往慢慢变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杨女士说,她非常理解这些在城市里谋生的人,“离乡背井,都不容易。为了方便他们,哪怕他们只租一个月,我也租给他们。”
商铺已悉数关闭 摄影|李浩
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如今拆迁在即,面对自家“一砖一瓦苦来的”房子,杨女士十分不舍。但她明白,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自家生活改善的契机。“早晚还是要回来的,这里始终是家。只是以后我们会住在更现代化、更漂亮的房子里。”她说,家人并不打算买新房子,准备先在外面租住,等回迁房建好了,再回来。在杨家地,和她想法一样的居民还有很多,很多。
03
这里不光有回忆,还有一家人的生计
杨家路上,一家女装店的老板正手插裤兜,百无聊赖地站在门口张望。不少居民都搬走了,进店的客人少了很多。女老板是四川人,原本在广东谋生,大约10年前全家从广东迁来昆明,做女装生意。
老板说,一开始,她在昆明的各个市场摆摊卖服装,“那时候较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店”。
冲着这个目标,一家人节衣缩食,辛苦努力,一步步实现了开店的梦想,不仅在新螺蛳湾、船房和杨家地3个地方都开了店,还在昆明买了房,彻底安顿下来。说起杨家地,她很怀念:“杨家地的生意是较好的。但现在,只能清理一下货物,然后搬去船房村了。”
正在拆除的居民楼 摄影|陈少有
在已经关闭的福娃娃幼儿园门口,来自贵州的王女士正带着小孙子在处理剩余的货物,摊位上放着衣服和鞋子。
王女士一家人在杨家地租住多年,她说:“以前我儿子在这边卖菜,生意很好。现在,都搬到爱琴海那边去了。”至于剩下的货物,她还没决定好要不要继续把生意做下去。
但是,从谈话中可以听出,她的心态比较轻松,因为有小孙子要照顾,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家庭一边。杨家路上的一处报刊亭里,主人张女士正在张罗最后剩下的一些存货。几本杂志孤零零地挂在墙上,还有些饮料、蒜头、鸭蛋之类的杂货。
报刊亭原本是由她的父亲经营,一开就是十多年;父亲回禄丰老家后,便交给她和丈夫管理。她说:“杨家地要拆迁了,我们就搬到船房村去。希望至少可以在那边待完这一年多,等孩子上了高中,一切都好打算,到时候不管是继续留在昆明,还是回老家,都可以。”
待拆的铺面 摄影|陈少有
04
拆迁的背后,是滚滚而来的商机
如果要问什么人对拆迁信息更敏感,除了房子的主人之外,还有天天与房屋打交道的地产人。业绩既是压力也是诱惑,在杨家地,随处可以看到卖房渠道人员或蹲或站,扎堆守候。
他们在村里待拆的房子墙上和蓝色铁皮围栏上张贴卖房小广告,甚至直接摆个摊位,用喇叭播放着“南亚旁精装修带学位板房,单价一万五;巫家坝公寓买一层送一层,第二套半价”等卖房信息。
杨家地“美食街”入口 摄影|姜洁
只要有路人稍微表示出兴趣,他们就马上热情地迎上去,拿着宣传单开始介绍、推销。一名渠道工作人员介绍,自从知道杨家地要拆迁,同行们就纷至沓来,希望在这里冲冲业绩。
尊园地产的几名工作人员摆了个摊位在南亚美食街旁,桌上放着各种宣传单页,大喇叭不停地吆喝。当问及“这两天业绩怎么样”时,一位女生很得意:“卖得很好!我们一个门店平均一天要卖好几套!”
地产中介在杨家地卖房 摄影|姜洁
“南亚旁,精装修,带学位板房,单价15000元……”女生热情地介绍起来,她介绍的楼盘,是紧邻杨家地的恒大云报华府项目。
“这个项目市场价卖每平方米23000元,但我们拿的是特价房,员工内部价,只要15000元左右就可以买,而且三房、四房都有,面积在110—130平方米左右,主流户型……”
她表示,因为是“特价”,所以首付得付50%。不过她认为,对于手握大笔补偿款的拆迁户来说,50%的首付不是什么大问题。“买一层送一层,第二套半价”,这说的是昆明最近比较火热的巫家坝保利天际项目。“这个项目是公寓,有LOFT和平层两种,第二套半价针对的是25平方米的平层公寓。这个平层公寓半价算下来只要10多万元一套,相当划算……”。
另外,他们还推荐位于太平新城的“鱼先生的社区”。“杨家地的拆迁户买太平新城的人也很多哦!这个项目30多万元就可以买两房,80多平方米的房子,花五六十万就可以买下来。太平新城就像几年前的呈贡,升值空间非常大。”拿着宣传材料,一个潜在的“客户 ”走了。地产人们继续守候着下一个客户,为他们推荐理想的家。
平安银行挂出欢迎杨家地社区居民标语 摄影|陈少有
随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杨家地的故事和梦想播散到昆明的四面八方。城市的更新不会止步,一如人们对美丽家园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从不停歇。拆迁不是结束,而是新生,未来,人们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归来,届时,这里又将是一派新气象。
来源:都市时报
文字: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姜洁
编辑:陈少有
版式:徐琳惠
一审:唐姗姗
终审:杨雅棋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